一心先生的去世,给我们带来了共同的悲痛,他的去世,给我们造成了共同的损失。因此,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这里,表达我们对他的哀思和悼念。
一心老师于1931年农历8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安乡县安成乡一户普通人家,父亲亦农亦商,懂得知识的重要,想尽千方百计供他读书。他读过私塾班,进过全日制学堂。他原本叫曹博官,为庆贺抗日战争胜利,改名曹逸兴。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取了笔名曹一心。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7岁的他在汉寿县六区参加革命工作,任小学教师,当过教员、学区校长,完全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六区联校校长。1954年任治理西洞庭湖工程秘书股副秘书长。1955年任汉寿十区办公室秘书。1956年调汉寿县委办公室工作。1958年调《汉寿报》工作。1960年回汉寿县委办公室工作。1968年抽调到县革委会宣传组工作。1970年2月调汉寿县文化站工作。1972年3月调汉寿县革委文化组工作。1972年5月成立汉寿县革委创作组,他被任命为创作组组长。1981年他临危授命,调任汉寿县文化馆馆长,一干就是十年,直到1991年9月光荣退休。
一心老师17岁投身革命工作后,曾参加过清匪反霸,土改、从事过教育,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等工作。
我是在一心先生授命组建汉寿县革命委员会创作组组长时,开始在他身边工作,从此与他结下了一生的工作情和师生缘。三十四年前,我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就因为我写了几篇不太像样的文章,县委把我调进了县革命文化站,担任《工农兵文艺》编辑和文学专干。他组建县创作组,需要老中青相结合的创作人才。他看了我几篇作品,便力排众议,把我从文化站调到创作组,安排我从事曲艺和小型戏剧创作,后来又根据我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安排我从事文学创作。从此,我不仅有幸成为他的学生,而且在他的率领下,共同创作长篇小说《春柳湖》,经历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我在他身边一直工作到1981年,十年时间里,朝夕相处,创作上耳提面命,情感上耳濡目染,特别是在渔村体验生活和写作的日子里,我俩一间房,一张床,一盏灯,灯通宵长明,因为我习惯上半夜写作,他习惯下半夜写作。往往是我上半夜写出初稿,他下半夜进行打磨修改定稿。此后尽管我辗转武汉、长沙求学和工作,我们师生的交往从未间断,他的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事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我的楷模。
他是一个好党员。他最大的特点是光明磊落,只夸人之长,不道人之短。我们创作组4个人,经常为写作上的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拍桌打椅,过后又团结得像一家人。因为他总是倡导:同志就像夫妻,没有不吵架的,吵架了没有不和好的。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一直是保持着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原则,不害人,不坑人,他待人宽厚,他喜欢人才,也极力培养人才,他的品德一直受人尊重。他在汉寿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曾有同志搞过他的小动作,他却总在背后肯定这个人的长处,这个人在家庭生活,子女就业上有困难,他暗中相帮,不让这个人知道。他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贞不贰,将原名逸兴,安逸而兴旺,改为一心,一颗赤心,永不变色。
他是一个好作家。他9岁丧母,凭自学成才,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写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工作总结,新闻通讯、散文、特写、小说,报告文学共500多篇,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摄影作品100多件。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30多万字,曾获湖南省政府首届文艺创作奖。1978年,湖南省作家协会得以恢复,他是首批被发展的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并出席了首届全省文艺创作学习班。他总是用微笑的眼光看社会,看生活,特别注重宣传先进典型。他那支锋利的笔,在五十年代推出了全国农村合作化先进样板小港十三队,六十年代推出了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红菱湖大队,七十年代推出了全国水产战线的先进典型沧港公社捕捞大队。全国退伍军人的先进典型戴笃伯。他也因此而名扬省内外。
他是一个好老师。他思维敏锐,观念超前,博学多才而又注重提携后人。他一生中培养了数百名党政要员和写作、文艺人才。现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现任常德市德山开发区党委书记周国忠,现任张家界市地税局局长刘云迪、现任汉寿县政协副主席崔建明,原副主席杨任重等等,都在从政、写作上得到他手把手的辅导和指教。我本人更是长期受到他的特殊教育和特别帮助。事业上,他是我的严师。我初到他身边从事写作时,基础差,写出的文章不尽如人意,他从没有说过一个不字,总是一字一句的帮我修改。我在他身边工作10年,他送我参加省内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达60多次。他还把我推荐给省内外的著名作家和编辑。这使我的写作水平迅速得到提高。有人说:县里是培养不出作家的。他则坚定地认为:县里一定能培养出大作家。我在他的无私培养和哺育下,出版专著22部,出版长篇小说《险走洞庭湖》、长篇纪实文学《红颜贪官》等1000多万字,48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文学创作大奖。我是全国200万警察队伍中第一个被评为国家一级作家的警察。我是资历较早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生活上,他是我的慈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每年四五月,我家里就揭不开锅,他四处给我弄粮食指标。我和妻子陈双娥结婚,是他和他的妻子、我的师母陈慧珍一手操办,既热闹,又实惠的婚宴婚礼在他家举行,朋友们都夸他两老既是接媳妇,又是嫁女儿。他和师母累得直不起腰的身影此时仍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我儿子出生前一个月,我身患重病,危及生命,又正值春节来临。他和师母用板车推着煤炉煤球到医院,为我和妻子做年饭,并丢下亲生儿女们不管不顾,和我们在医院团年。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次团年饭。如今我家庭温馨美满,儿子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并出版了专著。这得益于一心恩师和师母的言传身教与帮助。一心恩师对我的情书不尽,给我的爱诉不完。
他是一个好领导。他担任县创作组组长期间,千方百计为我们改善创作和生活条件。他首先解决书荒问题,利用各种关系和渠道,从全国各地采购图书,建立创作组图书柜。创作组有两位同志人到中年,夫妻长期分居两地,他多次向有关领导汇报,得到重视,将两位在乡下工作的家属调进了县城工作。他任县文化馆馆长期间,他一边积极工作,一边埋头钻研,论文《论文化馆的现代化建设》等获省论文奖等。一心老师工作积极,特别善于思考,工作上钻劲十足,有特别强的进取心,在当馆长的日子里,他工作从来没有日夜,他深深热爱群众文化工作,也深深了解群众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他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他不拘小节,大刀阔斧,在群众文化工作上进行改革,从乡到县,他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几年中,他主编并印制了五十多万字的群文资料,派人下乡办文化站,送资料给县委、彻底改变了汉寿农村文化工作的状态,做到了乡乡有文化站、站站有文化专干,站站有文化活动阵地,有活动等,使汉寿文化馆工作跃进了湖南省农村文化的先进行列。他被吸收为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并担任常德群众文化学会理事。他还被评聘为副研究馆员。十几年里,他狠抓了文化馆干部的素质教育,人才培训工作,他以工作任务规定文化馆工作人员自考大学,并组织出外学习培训,在短短几年培训出了大专生四人,中专生七人,在业务上填补了汉寿文化馆在省级以上没有发表文艺作品的空白,为汉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心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工作、生活作风仍然萦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将学习他顽强学习,兢兢业业,不知疲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待人宽厚,热爱人民事业的高尚品质。一心恩师的躯体驾鹤离去,他那慈祥的音容,他那善思的灵魂,他那美好的人品和崇高精神将永驻蓝天碧水间。
一心恩师!你在天堂千万不要像在人间那样不息的忙碌!请你相信:所有爱你的人,所有你爱的人,一定会继承你的遗志,完成你的未竟事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就是我的恩师曹一心树立在我心目中的不朽形象。
请我的师母和妹妹弟弟们节哀!让我们化悲为爱,把爱溶化在今后的生活中,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和纪念。也是他所希望的。
在此,我向所有出席追悼会和参加悼念活动的各界领导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5年9月24日9时于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