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而在这份回执上面,认为正信旗下车型性价比优秀的,站到了百分之七十五!
    两个星期的时间,正信旗下主推欧洲市场的三个品牌一路高歌;Polo完成了上市首周欧洲销量26100台的战果。
    这个成绩,打破了之前丰田卡罗拉在2016年创造的非欧洲品牌汽车19560台的首周销量纪录。
    高尔夫系列更是遇神杀神,在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掀起了一股小车改装热潮。仅仅两周的时间,各段不限速高速公路上,就可以见到一款貌不惊人的小车和奔驰欧联旗下的性能车飚的难解难分。
    那景象,一度让身在欧洲的中华人想起了前几年本田思域在中华上市时满大街找对手的盛况!
    而经过李凡愚深度优化设计,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之前那个时空中大众语言的Octavia,凭借良好的燃油经济型和性价比,也在几款同门小车之后,于A级车市场力压菲亚特欧宝同级别车型,异军突起。
    如果说A级和A0级市场的大碗被正信一脚踹翻,那么B级车市场,则更是重灾区。
    在这个正信一直倾注了大量研发和运营精力的市场上,奥迪A4L以及欧洲短轴版,迈腾,帕萨特更是直接以一个决胜者的姿态降临!
    不同于A0及A级车的集体推新进入市场,这三款车型,已经在全球范围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声誉。作为正信第一款量产车型,A4已经在中华市场连续六年问鼎销售榜首位,在北美市场常年杀入B级车市场的销售前五。而迈腾和帕萨特,在过去的一年之内已经在俄罗斯市场拳打脚踢,以“同定位,微差异”的双枪战略横扫六合。
    这三款车型,是各个国际车媒常常提起的车型。就算之前没有大举进入欧洲时,在这片汽车的发源地也已经建立了相当的知名度。
    更不要说,在正信进入欧洲的第二周,不能以新能源身份进入欧洲市场的宝马品牌不甘寂寞,推出了一款拥有正信全新L4动力系统以及底盘平台的,名为3系的车型!
    虽然这款车型还没有下线,但是在TOPGEAR似乎专门为正信造势的特别季《欧洲之旅》中,三贱客通过各种测试的方式,将这款车型无与伦比的操控性呈现在了欧洲车迷面前。
    面对正信集团在B级别汽车市场的四款力作,一众欧洲车媒惊呼,中华汽车将会颠覆格局。
    但是事实上,一向傲慢且自负的欧洲车媒的这种呼声,在国际上看来仅仅是种自我蒙蔽罢了。
    在扎堆下线两周后,正信凭借旗下几个品牌的同时发力,已经拿到了整个欧洲市场新增汽车数量之中的45%。
    如此的销量表现,用“将会颠覆”这几个词,显然……不客观!
    在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上面,谈及目前风云动荡的国际汽车产业格局,美国知名经济学家鲍威尔哈森便这样写道:“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欧洲庞大而历史悠久的汽车长产业,正在遭受着一场浩劫。我们有理由相信,哪怕是在正信集团身负重重政策的限制的情况下,欧洲汽车产业此前一直固守的市场也将大幅度萎缩。一如北美市场及俄罗斯市场一样。
    ……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正信在最近的两年之中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电动汽车事业的发展上,那么我毫不怀疑,欧洲车企绝不会安然的等到现在才遭受这来自东方的‘上帝之鞭’。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的一点是。科技的发展为社会带来进步是一个不可阻挡,也同样不可逆的趋势与过程。欧洲方面对正信电动汽车及其解决方案的限制,必定不能长久。
    待到正信的电动汽车解开束缚之时,欧洲及世界汽车产业所面对的,才是一头真正的,择人而噬的猛兽。”
    第1680章 开始与结束的地方!(大结局)
    欧盟方面,面对正信情理之中,但是却又意料之外的市场表现,已经陷入到了巨大的焦躁之中。
    说情理之中,是因为正信集团在过去几年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已经让所有人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类似中华八大旗那样只有生产力没有竞争力的车企了。
    这个车企有着近乎恐怖的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过去的一年内,还以英国为踏板,在欧洲区内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属于任何一个欧盟大车企的产业链条。
    可是,正信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以及种种政策的限制下完成对欧洲市场的“侵占”,却让所有的官员都大跌眼镜!
    按照欧盟产业委员会所制定的计划,是尽量用欧盟车企在内燃机汽车技术上面的底蕴和本土市场优势拖住正信集团,然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到几年后技术成熟,再逐步放开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以达到本土车企和正信集团的平衡。
    欧盟不是美国,对待正信,还不敢使用过于激进的手段。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信已经通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事情证明了;激进的手段,对于这个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企业,并不管用!
    不可否认,美国在于正信对峙的那一个月里损失几万亿美元,水果公司,JLK机床等企业一蹶不振,以及整个华尔街科技版和工业版现在动荡依然未消的前车之鉴,对欧盟方面起到的震慑作用不是一星半点儿。
    所以面对如此糟糕的现况,欧盟委员会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