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古装迷情] 《种地南山下》作者:风初袅【完结】
    文案
    一颗小黄豆,种地养活自己的日常,没有狗血,没有宅斗,只有清淡如水的生活。
    第一章 生了小黄豆
    南山脚下,一个小村庄,庄子不大,前有湖,后有山,也算是块风水宝地。
    风调雨顺的时候,村民不愁温饱,还能靠下湖打鱼,上山捉点野味,打打牙祭,或者混点零花钱。
    八月初八,一场大雨下得天昏地暗,一直到三天后天明才结束。
    村东头的黄家传来一声婴啼,只是雨声太大,婴啼声就这么被无情地淹没在大雨声中。
    黄奶奶帮着给刚出生的小婴儿包裹好,就忙忙捡了五个鸡蛋,清水窝荷包蛋。舀出三个荷包蛋,捻一点红糖放在碗中,颠着脚给接生的刘婆子端过去。
    又从灶洞下掏出一块生姜,洗了洗,切了几块姜片剁碎,放在蛋锅里煮,煮开和二个鸡蛋一起舀在碗里,小心的捏出一小撮红糖,放进去,端着碗进了厨房旁的厢房。
    乡下妇人生孩子,都不能在主屋生,据说是有血光之气,会冲了家里的爷们。
    都是等临生足月了,把厢房拾掇出来,肚子一痛就搬到厢房,孩子出生满月后才能搬到主屋的卧房。
    黄奶奶摸出来时黄富贵递给她的十二个铜钱,又捡了二十个鸡蛋,拿给刘婆子。刘婆子客气了一会,还是接过了十二个铜钱,鸡蛋却怎么也不肯要,说留给产妇补身子。
    刚送走接生的刘婆子走进厢房,大儿媳赵氏,二儿媳周氏,四儿媳妇杜氏就冒雨过来了。
    也不能怪她们来的迟,雨来的急,下得大,一家老少爷们都下地去了。
    眼看着稻苗已经灌满浆,再有个十天半月就要收了,这风大雨急,就怕水把田地给淹了,都忙着下地去了。开沟挖渠,有漫水的沟渠也要疏通疏通。
    女人们也忙着撵猪赶鸡,收拾晾晒的衣服。黄三嫂就是忙着收拾晾晒的衣服,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恰好快足月的肚子就在一场大雨中疼了起来。
    等妯娌三忙完过来,黄三嫂的孩子都落地了。
    黄家大嫂用毛巾擦了擦身上的雨水,坐到床边看着熟睡的婴儿啧啧称赞:“三弟妹,你看这丫头,头发乌黑皮肤红通通的,长大了肯定是个又白又好看的俊丫头,像三弟妹你。”
    黄二嫂老实,只顾着去厨房烧水,收拾盆里换下来的床单衣服,也不说话。
    杜氏在媳妇里最小,还没有孩子,闻言好奇地伸头过来看:“大嫂,是不是说生下来红孩子长大就白呀?”
    黄大嫂边接过黄二嫂端过来的热水,给小婴儿擦身体,边说:“是啊,你别看有的孩子生下来白白的,长大就黑了。只有生下来的红孩子,长大才白。”
    三岁的黄桃,搬张小凳子走了进来,细声细气地递给杜氏:“四婶,你坐。”
    杜氏接过凳子坐下,顺手把黄桃搂到怀里:“小桃子,你娘生个妹妹,你喜欢吗?”
    “喜欢。”黄桃比同龄孩子瘦弱,也文静,虽然小,一身衣服穿的干干净净,虽然头发稀松却也扎了两个整齐的小啾啾。
    屋外大雨倾盆,黄老汉带着四个儿子从地里回来,顺便把在门口公场边浅沟里摸鱼的几个孙子带了回来。
    黄老汉有五个儿子,最小儿子的是个活祖宗,比大儿子小了25岁,几个侄子都比他大。
    儿子多,地也不少,黄老汉年轻的时候出去跟过船跑过码头,挣了钱回来就买地,期间也陆陆续续生了三个儿子。
    生三儿子那年,他跟着船队出了趟远洋,那次去的远,一溜三艘大船,没有一年二年是回不来的。
    回来的时候顺风顺水,这次东家赚的多,心里高兴,对黄老爷子几个家乡带过来的人就特别和气,许诺到家了一人分多少银钱。
    大船还有十几天就到家了,谁知道家门口就出事了,被一伙海盗给抢了。跟船的就船东家那个十一二岁跟着去练胆的小子,和黄老汉二个人逃了回来,其余人全部都没了,尸体都没回来。
    黄老汉背着只有半条命的小东家回到黄家集,拿了赏钱回了黄家庄,专心种他的地,再也不敢去做这送命买卖。
    黄家,五个儿子,四个媳妇,六个孙子,三个孙女,加上老俩口,刚好二十口人。
    别人家都是一家子祖孙几代同堂,不等老的百年归后不分家。黄老汉却不,他是儿子一结婚,住满一个月,就给分出去。
    所有儿子都分的一样:三间石墙茅草屋顶的正屋,一间厨房连着厢房也是茅草顶,不过墙是泥垒的,一个竹篱笆院子。三亩水田,六亩旱地,一亩地菜园子。
    农具一套,锅碗瓢盆一套,各自带好结婚时的被褥衣服,就算分家了。第一年分家还可以吃家里种的菜,过年杀猪还能分十斤肉。
    第二年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得靠自己。
    别说,黄老汉到底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这样一分家,儿子媳妇做事都挺有精气神。不但兄弟几个感情好,妯娌几个也关系不错,毕竟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不像村子里别的人家,常常是你做事做的少了,谁比谁吃的多了,一言不合就吵闹起来。
    黄老汉领着老儿子黄宝贵直接回了自己的老屋,大儿子,二儿子,也各自领着自己家的小崽子回了屋。乡下媳妇生娃,没有公公、叔伯跑前跑后探望的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