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想明白后,他立即打圆场:“将军,方才下官已经派人去请嘉敏郡主了,估摸着人应该快到了。具体什么情况,不如等人到了再说?”
    严裕远没有搭理他,直接下令:“将所有人都带走!”
    所有人,自然就包括了孟大人等人。不过,听说夏九可能过来,他留了两个人在这个地方等候,避免夏九来了找不到人,也可避免夏九看到一些血腥的场面。
    从发现线索到追捕,严裕远用着最快的速度,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行踪,生怕打草惊蛇白跑一趟。所以,他们的临时营地就驻扎在附近无人的林子里,片刻就能到达。
    到了临时驻地,严裕远立即开始详细询问现场的情况,必须把事情调查清楚。
    这个时候,孟大人派去的人带着纪卓和丁小勇到了事发地点,却只看到了一片狼藉。
    在那边等着的人问清楚对方的身份后,才将人带到临时驻地。
    第507章 劝
    纪卓和丁小勇也是在严裕远面前露过面的,身份不用怀疑,两人一来就直接问房策和那些农户的情况。
    严裕远转交了房策交出的农户名单,说:“凡是名单上的人,核实完身份就可以立即离开,但是,房策还不能走。”认识归认识,规矩是规矩,在重大事情上,严裕远是分得很清楚的,且不说孟大人怎么看待刚才的事情,单就他那身份就不适合继续四处走动,万一有点什么平白连累夏九。
    纪卓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说:“严将军,您知道房策是郡主幼年时就买下的人,相处多年,他不能回去,还请将军给一个说辞,我们好向郡主交代。”
    说辞确实得给,依夏九那脾气,这理由要是给得不充足,肯定是要过来当面讨说法的。严裕远对纪卓说:“你先去点人,我书信一封给你带回去。”
    “是。”纪卓不情不愿地应下来。他本想着据理力争一下,争取把房策一起带过去,这是连争辩的机会都不给他啊!
    倒是丁小勇在众多将士中间转了一圈,各种旁敲侧击,打听到了房策的情况,人没受伤也没挨饿,说是单独关押,任何人不得私自接触。
    关于当时的一些情况,他也打听了一些,知道不论是谁碰上这种事都少不得被盘问几天,更别说孟大人一口咬定房策是周氏余孽的同伙,更得好好审查一番才行。丁小勇甚至觉得,严将军没把人全扣了已经给了嘉敏郡主极大的面子。
    一个时辰之后,夏九看到纪卓和丁小勇带着一群人回来,唯独不见房策。
    纪卓将严裕远的信交给夏九,说:“姑娘,严将军暂时扣留的房策,这是他给您的信件。”
    丁小勇赶紧补充:“房策他没事,除了不能出门,其他都好,没伤着也没饿着,不用太担心。”
    夏九收下信,先见了前来的农户,嘱咐了几件事情后,吩咐丁小勇带他们去暂时落脚的地方。
    回到正厅,夏九才打开信,仔细看上面的内容。严裕远在信上说,今日押送囚犯的队伍正好碰上房策,虽是偶然,但房策的行为在事实上起到了协助对方劫囚的目的。他会有这样的行为说到底就是从心里想帮他们,容易被人利用,在周家余孽彻底清除之前,必须限制一下他的行动。
    说得有理有据,可……此时的夏九非常后悔,就不应该让他出去!
    “他们人在哪里?”夏九问纪卓,“马上带我过去。”
    这是纪卓意料之中的事情,他说了大致的位置就去准备。
    两人往外走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南一诺,他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这是打算去哪儿?”
    夏九不爽地回道:“严裕远把房策扣了,要人去。”她觉得房策肯定不会协助那些人,从小时候那次的经历看,他们对房策也不好,没把他当亲人,他又怎么会去帮他们呢!
    一听这话,南一诺立马拦在夏九面前,说:“严将军扣人肯定有他的道理,你去了千万别冲动。”说完,他还是不放心,说,“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吧。”根据他的观察,严裕远对夏九是真心实意的好,不会故意为难夏九身边的人,除非是他判断扣人对夏九来说更好。按照他的想法,去都不用去,肯定要不回来人,可他看着夏九那样就知道劝不住。
    三人骑马来到刚才那个地方,完全没有看到半个人影。
    “阿卓,你不会是记错地方了吧?”夏九看着空荡荡的地方问。
    南一诺下马查看了一番,说:“这里有驻扎过的痕迹,纪卓没有记错地方,是他们已经离开了。看来,严裕远很了解你,估计是怕你追着他要人,先开溜了。”
    “他们大队人马行进缓慢,追他们去。”夏九来了气。
    “别追了,严裕远平时巴不得围着你转,这次躲着你,足以证明他是真的没办法。”南一诺叹了口气说,“你现在追上去,万一被有心人见了,说不定就成了你勾结周氏余孽的证据。”
    夏九还是想去:“我没勾结,身正不怕影子斜!”
    南一诺策马拦在夏九面前,耐心地说:“别着急,别冲动,你听我给你分析一下。京城周边近期大规模安置流民的只有芦山城,出了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他们想要一个正经身份铤而走险,也可以说是你为了给他们一个身份而启动了整个安置计划。若是没有房策,大家自然会相信第一种,可房策是周家人,一旦被人知晓,有多少人会倾向于第二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