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余柏林就读的书院规模很小,分上中下三院。实际上就是三个班级,每个班级十来人。
    他进书院第一月便考得了上院资格,授课举人名叫陈磊,刚过而立,留着三缕美须,板着脸的时候,看上去很严肃很不好惹。
    原本上院授课夫子并非陈磊,而是一文姓举人,现托关系外放做官去了。陈磊上届科举落榜之后想留在京城准备下一届科举,便留在这里一边教书一边复习。
    这个书院最初为宗学,文家出了第一个进士之后,就开办了宗学。随着文家读书人的增多,考取功名的增多,宗学的师资力量也越来越雄厚。现在有其他学子入学,但文家子弟仍旧占大半。
    余柏林摔伤之事,同学中有人幸灾乐祸。
    余柏林是被文家新出的举人老爷推荐来,最初大家对他还算客气。余柏林课业逐渐突出,开始遭了不少红眼。
    当余柏林一举考得县试府试第一时,他在书院就有了“敌人”。
    余柏林被陈夫子护着,背后还有文举人这座靠山,红眼病们不敢动手,嘴皮子动的不少。
    见余柏林“摔着了”,冷嘲热讽的不少。拥有暗恨怎么不摔破相,让余柏林从此科举无望的恶毒心思的人也有。
    余柏林照旧无视冷嘲热讽,笑眯眯的跟大家打招呼,一如既往塑造他开朗知礼好少年的形象。
    陈夫子捋着胡子,越看越满意。就是这种沉稳的气度,和我一模一样。
    至于其他上蹿下跳跟个跳梁小丑一样的学生。
    哼哼,朽木不可雕也。
    自从余柏林取得两试第一后,陈夫子就开始给余柏林开小灶,期盼他第一次教书,就教一个小三元出来。
    其他同学还在学课本,陈夫子已经开始给余柏林讲解《四书文库》。
    《四书文库》就和后世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一样,是历朝历代考题范文荟萃。考试范围就那么几本书,这么多年科举,该出的都出过了。就算变,也万变不离其宗。
    有很多读书人嚷嚷投机取巧不可取,但考试真题也没少做。碰巧遇到原题是撞大运,没遇到,历代考题也比自己乱出题目来练习策论来得靠谱。
    这段时间余柏林学的是如何破题。
    和后世的高考作文一样,一篇考试策论,破题成功,就成功了大半。破题之后,文章中心思想就定型了。正所谓破题之前文章由我,破题之后我由文章。
    明破暗破、正破反破,说起来和后世高考话题作文其实差不多。唯一区别就是一些避讳的地方需要注意。
    陈夫子虽然这次科举落榜,但不代表他的水平不高。而立之年的举人,在读书人中也算佼佼者。况且这次会试时陈夫子恰巧生病,并未发挥出原有水准。
    陈夫子结合四书和经义集注,逐个列举讲解破题的诀窍,余柏林受益匪浅。
    他国学底蕴虽然身后,文章诗词堪称大手,但如何应试却还是个新人。在古代,有名有姓、流传千古的才子,不一定金榜及第。
    科举一途,他得收起小看之心,潜下心思好好学。
    ……被陈夫子布置了课业,在堂中读书抄书的一些学生就继续嘟嘟囔囔表示自己不满。
    “这可是咱们文家开的。”
    “凭什么单独给那外来小子讲课。”
    “就是就是,简直不把文家放在眼里。”
    “要告诉父母跟族叔说。”
    ……
    一些少年放下手中课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满脸不忿。
    旁边专心的少年们皱着眉,对于被干扰读书很不满。
    “文穗,你是族叔的亲侄子,你快去跟族叔说说,余柏林简直是个白眼狼!”其中一少年越想越不满,对着旁边一眉目间带着倨傲之气的少年道。
    “余柏林双试第一之前也是和我们上一样的课,做一样的题。”文穗挑眉,放下书卷,开口讽刺道,“你要是双试第一,照旧可以让夫子单独给你授课。”
    文穗心里酸溜溜的,大半还是服气。他和余柏林同批进入书院,人家双试第一,自己连童生都未考上,怎么比?
    “余柏林被举荐来咱们书院,认真上课才是对得起族叔,怎么读书努力反而叫白眼狼,不知所谓。”另一少年也冷笑道,“你自己不努力别打扰我们,我也想早日考得童生,好听听夫子的单独授课呢。”
    说罢,这少年和文穗相视一眼,又嫌弃的各自扭头,继续看书。
    这少年名叫文策,和文穗血缘关系不算近,却碰巧是邻居,从小到大都被人比较,关系好不到哪去。不过这时候,两人意见难得统一。
    自己学不好,怪别人学得好,真是应了那句话,朽木不可雕也。
    陈夫子碰巧准备检查学业,在窗户边把里面的谈话听得一清二楚,嘴边不由冷笑。
    他自然不会和一群学生辩解吵闹,最多写封信给文成焯吐槽一二。
    陈夫子叹息一声,摇摇头。文家这两位少年品性倒是不错,要考上童生,还需苦读一年半载。至于秀才,就更得磨练了。
    天赋不同啊。
    不过余柏林也不只是天赋吧。陈夫子想起余柏林的父亲,又不由叹了口气。
    以余父的才华,若不是意外身亡,说不得会一鸣惊人。
    余柏林作为他的儿子,言传身教,怎么也比普通人好。
    陈夫子推门进去时,堂里瞬间恢复了安静,刚才叽叽喳喳的学生们立刻抓起书本装模作样。
    陈夫子冷冷的扫了一眼,挨个儿点明检查课业。不少学生立刻换上了一张哭丧脸。
    文穗拿着书本,胸有成竹的给陈夫子检查自己的作业,心中腻歪无比。
    怪不得族叔说,待考得童生之后,最好去往大书院。和这群庸人一块读书,他担心自己也变成庸人了。
    第六章
    书院较小,不和其他大书院一样,是住宿制。早晚之时,都会留给学生往返家中与书院的时间。
    余柏林的家和书院之间相隔两座山。这两座山只是小山丘,山高不过两三百米,往返不过一个时辰。这一个时辰,余柏林就当每日锻炼身体了。
    自封蔚离开之后已经月余,并未再次出现。
    余柏林知道封蔚这种身份的人,诺言既出,多半不会反悔,况且又是举手之劳,心里并不慌张。他安安心心读书做题,闲暇之余打理一下家中店铺。
    有封蔚留下的那一百两银子做资本,余柏林可以实现心中关于自家店铺一些未曾实现的想法。攒银子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很多。
    只是京城店铺若要卖个稀奇,还要卖的红火,背后必得有后台。不然就等着麻烦上门。
    余柏林现在只是小打小闹,至少自己当上举人,才敢稍稍放开。
    若要做得十分红火,日进斗金,那至少自己得当上进士,还得至少二甲靠前。
    若是靠上那位封二兄弟,就容易多了。这种念头在余柏林心头一闪而过。
    罢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院试在即,《四书文库》几百万字,余柏林早已熟读,其中最重要的破题之法,更是熟记于心。
    他记忆力很好,虽说不到过目不忘,多看几遍也能背下。更别说他穿越前本就在国学上底蕴不错。
    他这种现代的权贵子弟,有钱有闲,除了刚成年的时候遭了些磨难,后来又恢复有钱有闲的状态。所以他和古代的世家子弟一样,琴棋书画骑射御样样精通,还能分出心思学习各种有兴趣的科学杂学。
    所以当有人叫嚣着废除高考恢复素质教育的时候,在余柏林他们这种阶层的人心中,不由觉得好笑。
    就像是现在的寒门学子叫嚣着取消科举恢复九品中正一样可笑。
    这统一的考试就算有诸多弊端,也是目前唯一相对公平,可以让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方式。
    或许它只是一根独木桥,或许有人不经过这根独木桥也能改变命运,但它至少是一条大众可以走的途径。
    不然要论素质教育,谁比得过他们这群有钱有闲有关系的人?
    余柏林只是国学大师,其他略有涉猎。在他们这个层次的人而言算是较为普通。他家一老爷子,是著名教育家、著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
    又是“xx家”,前面还要加上“著名”的形容词,可想多厉害。
    而位老爷子的友人,都是这种人。
    余柏林摇摇头。就算他同年龄的人中,也有比他厉害许多的。他只能算是争气。
    这群人要是穿越到古代,只要能活下去,照旧是能人。
    一个人若真厉害,到哪都厉害。就算是他,好歹有信心科举做官。
    县试府试院试之前,都需要秀才以上功名者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许多老秀才就是靠此赚外快。就算是自己的学生,那些秀才多半也要收取钱财,只是收多收少。
    这是一个潜规则,陈夫子虽说是举人,在担保的时候也收了些钱财,收的不多,意思意思,以免遭人怨恨,说坏了规矩。
    不过陈夫子转手就送给余柏林一本厚厚的册子,说是自己游学心得。
    这可比那一贯铜钱不知道贵重到哪儿去了。而且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四书五经,科考之时,四书必考,五经则任选一经,读书人称作“治本经”,和后世高考分科一样。
    治本经多师徒传承,陈夫子治的《春秋》,恰巧余父治的也是《春秋》,余柏林自然治的也是《春秋》。
    不过,或许不是碰巧,正因为陈夫子治《春秋》,文成焯才会推荐余柏林向陈夫子求学吧。
    《春秋》微言大义,是余柏林前世最为喜爱的著作,对其研究也最透彻,各朝各代关于春秋的著作他都有熟读。
    从秦之后,余柏林所处华国历史和此处完全不同,但对儒学的推崇,却是一致。
    余柏林的策论经陈夫子评价,若无意外,院试理应排名前列。
    是否能延续第一,造就小三元,就要看主考官的爱好了。
    秀才三试,都不考经义,只考“帖经”,即默写。
    这“帖经”有填空、有问答,有书中原句,更有必须结合上下文推断。没有一定逻辑能力,仅靠死读书,在最简单的“帖经”这一场,就得折戟而归。
    除了“帖经”之外,还有“杂文”、“策论”两科。“杂文”即一诗一赋,“策论”即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余柏林“帖经”“杂文”被陈夫子评价为可直接参加会试,只有“策论”稍逊一筹。
    倒不是余柏林“策论”写的不好,而是他对这个朝代了解不深,不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也不知道如何揣测考官、甚至朝廷的意思,导致束手束脚。
    除了“策论”之外,余柏林的“经义”更加堪忧。其原因也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
    他那时候的经义已经去伪存真,有了极大发展,且符合他当时的社会状况。现在他的经义写出来,就是惊世骇俗。
    若是他已经成名之后,到可以著书立说,说不得能成为一世大儒。但现在他只是个小童生,拿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理论,那叫找死。
    余柏林于经义上造诣非凡,让他抛弃正确理论,写那些已经证实是糟粕,甚至是前人伪造的学说,其痛苦可想而知。
    因此陈夫子对余柏林的教导,多在策论和经义上。
    别的学生还在学帖经,他已经在写经义,是以自然不能一同上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